今天(12月3日),记者从首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获悉,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中国船级社与13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签署《加快长江航运现代化 推进绿色智能新发展合作协议》。
《合作协议》提出,各方要按照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145”总体思路和“131”智慧长江建设路径协同推进长江上中下游绿色智能航运发展,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航运、智能船舶、现代监管、畅通航道和智慧港口。《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将从绿色发展、智能发展、运输畅通、安全发展、产业转型等五大领域22个方面展开合作,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常态化运行,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港区、绿色生态航道,共建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共同打造并运行长江航运智能管理等平台、综合保障平台,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共建共用长江航运数据中心和长江港航一体化平台,推动内河智能船舶试点示范,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长江航运的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长江干线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和过闸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发展多式联运,扩大江海直达运输领域和规模,推动长江电子航道图干支联网,强化部门间区域间安全风险防控、隐患治理等协同治理,加强现代化搜救能力建设,拓展港口功能,推进航运金融、航运交易、海事仲裁、保险行业等要素聚集,鼓励航运新业态发展,加快绿色智能船舶及其配套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177万TEU,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4650.5万吨,同比增长7.6%、6.9%、10.5%,均再创历史新高;长江亿吨大港达15个,万吨级生产性泊位达451个,长江引航年均引领中外船舶6万余艘次,长江黄金水道在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记者 鄢艳 高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近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中方主张和行动得到各方高度肯定。”约旦侯赛因·本·塔拉勒大学教授哈桑·达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达贾表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致力于推动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努力符合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对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方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达贾说:“这是雄心勃勃且具有约束力的目标,充分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真诚而坚定。”
达贾表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表明中国从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采取一系列行动,比如加强环保监督,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努力提高包括工业和交通领域在内的各行业能源效率,全力打造绿色基础设施等,取得积极成效。
达贾表示,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碳排放并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然而,这一承诺至今没有兑现。气候资金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这些资金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适应项目,包括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提高气候意识、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等。发达国家必须履行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财政和技术支持。各方应加强国际合作,有效配置资源,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这一议题仍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
达贾表示,中国经济规模大,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战。但中国重信守诺,把应对气候变化转化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中国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为完善全球气候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期待在中方引领和推动下,各方共同努力,把更多气候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本报迪拜12月2日电,实习生闫梦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曹子健】